学院

College

王星星

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


个人简介

姓名:王星星

性别:

出生年月:199201

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传统手工艺及传承群体研究、非遗展示与传播研究

主讲课程:《艺术人类学》《民间艺术田野调查》

邮箱:1328582465@qq.com

 

求学及工作经历

1. 2017年-2020年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学位

2.  2020年-2022年 云南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讲师

3.  2022年-2024年 浙江大学 社会学系 非遗研究中心 博士后

4.  2025年至今     太阳集团城官网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 讲师

 

著作方面:

第二作者导师一作,《非遗观茶茶和天下·文明互鉴》,浙江教育出版社,2025

论文方面

1.第二作者导师一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空间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一项基于人、物与技术革命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东南文化》,2024年(01)CSSCI、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

2.独撰,黔东南苗族流动银匠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19(08),CSSCI、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

3.独撰,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研究的五种范式,《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03),CSSCI扩展刊;

4.第二作者导师一作,消解与重构:土家族吊脚楼表征性空间与空间实践的互动性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03),CSSCI扩展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民族问题研究》2018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5.第一作者,嬗变与坚守——热贡绘画唐卡中“模件化”现象的人类学阐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CSSCI扩展刊;

6.第一作者,以图表意:清水江中上游苗族银饰的图像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02)CSSCI扩展刊、AMI核心

7.独撰,凝结的基因:民间手工艺模件化造物中的“图”与“技”,《美育学刊》,2021(06),AMI核心;

8.独撰,技艺与性别: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的技艺实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9.独撰,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热贡唐卡画师的署名问题研究,《青藏高原论坛》,2019(01);

10.独撰,少数民族博物馆“非遗”展览的问题与对策,《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1);

11.独撰,韩书力作品的当代性研究,《西藏艺术研究》,2018(01);

12.第一作者,从“无我”到“我执”:热贡唐卡画师的创作变迁,《民族艺林》,2017(01);

13.独撰,热贡绘画唐卡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民族论坛》,2015(12);

14.独撰,回顾与反思:从“设计之都”看当下的设计政策,《创意设计源》,2021(02);

15.独撰,南方少数民族银器资源体系及基因要素图谱化方式探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04);

16.独撰,从多元文化到设计共生: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设计政策展望,《大理大学学报》,2022(05);

17.第一作者,艺术学学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

18.独撰以展为媒民间艺术家何以叙事?——基于“花间世界库淑兰作品研究展”的讨论,《民艺2023(04);

19.第二作者,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中国成人教育》,2023(16)

20.独撰,民族互嵌与文化传承:大理鹤庆县新华村银匠的流动生活与技艺互融,《民族论坛》,2024年第1期。

 

科研方面

纵向课题:

1.2017—2020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6,已结项);

2.2020—2022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9EH212,已结项);

3.2017—2019年参与国家民委重点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SY16014,已结项);

4.2014—2017年参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空间视野下湖北土家族村落艺术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5D071,已结项);

5.2019—2020年主持完成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招标项目“黔东南雷山苗族银饰的图谱编辑与基因传递”(项目编号:TYDC1914,已结项);

6.2018—2019年主持完成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后期资助项目“黔东南苗族银饰的图谱编辑与基因传递”(已结项)。

 

横向课题:

1.主要完成者,“浙江省公共文化单位管理运行调研报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委托课题,2022年);

2.主要参与者,“浙江省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塑造与提升策略研究”(浙江省住建厅委托项目,与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2022年)

3.主要完成者,“杭州市茶非遗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研究”浙江省杭州市文旅局委托项目,2023年);

4.担任独立策展人在云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策划展览“吾走四方——鹤庆银匠的游艺生活”展期20231230日至2024229

5.作为顾问团队(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要成员参与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节目制作,播出时间2023年6月-8月

 

学术活动

1.20228月参加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企业社会学分论坛,参会论文为新部落主义视域下的非遗消费与老字号企业的新生产》,并做小组发言

2.2022年11月参加由浙江大学主办的“茶和天下 非遗共享”——中国茶文化传承传播与高质量发展径山论坛,参会论文为《从分化到互嵌的CGIs:径山村新型遗产社区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做小组发言;

3.2021年12月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办的首届北京师范大学非遗年度论坛(2021)——“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检视与展望”,参会论文为《艺术学学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并做小组发言;

4.2019年7月在上海戏剧学院参加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学理论博士生论坛”,参会论文为《民间手工艺的模件化造物与程式化审美》,并做小组发言;

5.2016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参加第二届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为《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策展特点以及问题分析——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并做小组发言;

6.2016年11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参会论文为《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热贡唐卡画师的“署名”问题研究》,并做小组发言;

7.2016年7月15日至8月1日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暨第二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博士生论坛”,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围绕壮族师公班拍摄两部田野纪录短片。